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学校新闻 - 正文

【党代会专栏·发展巡礼】政法学院党总支:党建引领促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4-01-02点击:

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政法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工作理念,有效发挥党总支政治引领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举旗定向,铸魂育人开启新局面

不断健全和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强化党总支政治引领作用。加强政治建设,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第一议题”制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严格落实党总支会、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书记会等会议制度,建立党总支委员联系党支部制度,推进教工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参与学院重大事项讨论决策,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工作格局,做到理论学习全覆盖、上级要求有传达、工作落实有保障,议事规则清晰规范,决策部署科学高效,牢牢把握事业发展方向。坚持专题研究部署党建、意识形态、共青团、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把关作用。不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优化调整师生党支部设置,将支部建在教研室,充分发挥党总支“一线指挥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全覆盖,把党性强、懂业务、会管理、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同志推选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突出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100余次。加强院级新媒体运营建设,建设微信公众号、学院官网、抖音号、微博号、视频号,制定《政法学院新闻宣传发布“三审三校”制度》,不断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学习研讨系列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学生第一党支部、法学教工党支部获批学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教师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榆林学院“思政大练兵”讲课比赛一等奖,8门课程获批思政课程建设项目。社工专业教工党支部书记邱韵副教授被评为榆林学院首届“四有”好老师。涌现出被人民日报发文点赞的“政”能量青年张治飞,“榆林学院助人为乐优秀大学生”徐朴、李景智、安金鑫。

二、强基固本,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办学理念,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突出“实践育人”特色,锻造复合型“通才”。2018年以来,获批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5项,获批校级“创新工坊”建设项目4项。法学教工党支部戴斌老师主动尝试,翻转课堂,获陕西省首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位老师获得榆林学院2022年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位老师分别获得2020年、2022年榆林学院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在线建设课程1门,校级在线课程3门,校级模块化建设课程15门,双语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专创融合”课程建设项目2项,微课建设项目2门。建立2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10名,占比33%。历史学专业学生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比例超过50%,法学专业获得法律职业资格比例超过20%。研究生上线比例超过30%,连续位列学校文科专业第一名,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连续获得全国“学宪法、讲宪法”比赛陕西省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第八届中国大学生人力资源创新实践大赛西北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第二届“寻是杯”西北地区大学生公共管理方案设计与决策对抗大赛二等奖。

三、追赶超越,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

学院紧紧把握法学和历史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紧扣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时代要求,凝方向、建团队、搭平台、抓项目、出成果,以建立追赶超越机制为抓手,以培育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为导向,赋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能力明显提升,科研水平实现新突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建“榆林学院古代文明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与榆林市民政局、榆林市慈善协会共建“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与榆林市司法局共建“榆林市法治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立“陕北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所”“国学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以来,共发表论文117篇,出版著作6部,立项横纵向项目78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参与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陕西省社科联项目5项,总经费582万元。马少甫教授《美国早期中国观研究》获批国家社科项目,翻译的《历史综合法》(Methods of Historical Synthsis)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翠萍教授论文《隋唐民族政策与北宋“积弱”局面的形成——以陕北党项为中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王洪涛教授《高校助力社区建设红色教育实践课程》项目获批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赵勇宾教授论文在“晋陕蒙黄河峡谷区域法治论坛”荣获一等奖,常经宇博士《陕西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考古学》全文转载。

四、思想引领,群团青年展现新面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标杆要求推进共青团工作,牢牢把握思想驱动、组织发动、活动带动“三个动能”,培养全面发展,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坚持团员推优入党制度,制定《政法学院团员发展细则》,将智育成绩、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校风学风等纳入评价指标,引领青年积极健康发展。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与教学工作形成合力,深入实施“五乐育人”工程,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乐读”品牌“大学生百部经典阅读工程”,“乐讲”品牌“大学生辩论赛”,“乐唱”品牌“每班一歌”,“乐跑”品牌“趣味体育”,“乐劳”品牌“志愿服务”,让青年在“五乐”中强健体魄、发展能力、深入思考,自省自觉,实现全面发展。政法青年在省十四运、十七运、疫情防控等重要专项志愿服务中,抢在先、干在前,充分体现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的精神风采和使命担当!政法学子“三下乡”队伍在绥德义合镇、横山响水镇、榆阳金阳社区、横山石湾镇、榆阳崇文路街道建立普法团队、法律援助团队、社工团队、慈善文化团队,大手拉小手,青春助力志愿服务,扎根榆林、奉献榆林。政法学院团总支被评为全省高校团建标杆院系,2020级法学1班团支部被评为全省高校团建样板支部,已完成团省委的验收。《榆林学院暑期“三下乡”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进校园》项目入选2023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千校千项”优秀项目,成为学校首次入选的项目。一名同学获得第四届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学生团干组一等奖。政法学院团总支近五年3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团总支。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共100余项,获奖人次近500人。

五、砥砺奋斗,服务社会彰显新作为

学院始终把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主动对接榆林市发展需求,围绕法治建设、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法学专业教工党支部7名教师担任兼职律师,2名教师兼职榆林市仲裁委员,4名教师入选榆林市法治人才库专家。司雪侠教授当选为第五届榆林市人大代表,史丕功教授被聘为榆林市司法局立法咨询专家。与榆林市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陕西富能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单位深入合作。社工教工党支部书记邱韵副教授成为陕西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与榆阳区民政局、米脂县民政局、榆林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部门合作,开展困境儿童调研与能力提升研究,到账经费达到120万。李海宝副教授牵头形成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评估研究团队,开展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及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对策研究,研究成果《榆林市“一户一田”适度规模经营改革研究》,先后被省委内刊《调研与决策》和中央内刊《学习与研究》编辑刊登,在榆林市范围内广泛运用。依托榆林市慈善文化研究中心,构建慈善文化品牌,连续三年获陕西省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一等奖、二等奖。依托榆林法治文化研究中心,构建法治文化品牌,“送法下乡”项目获得“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陕西省铜奖。依托社会工作专业,构建青少年社会工作品牌,“青苗守护计划”项目获“互联网+”大赛陕西省三等奖。

政法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从思想引领、组织建设、阵地建功、群团赋能、服务社会等五个方面着手,把增进党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保障力贯穿事业发展全过程,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展望未来,学院党总支将凝心聚力、扎实工作,持续推进学院内涵式建设,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