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专业 - 信息工程学院

part 1

学院简介

基本概况

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由原计算机网络工程系(1998年)与信息技术系(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将新工科理念贯穿于IT类人才培养,通过对接产业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形成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支撑的应用型IT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百度等20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平台,全面融入智慧农业、智慧矿山、智慧水利等,搭建“校—政—企—事”合作的“立交桥”,实现IT类专业系统设计、迭代更新、对接产业的全面推进,形成“亲产业”的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

信息工程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四个本科专业,以及一个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校本科学生980多人、硕士研究生40多人,留学生6人。拥有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2020年“双万计划”陕西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1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1人,教授12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26人,高级实验师5人,博士(含在读)25人,省部级人才1人,榆溪学者“杰出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8人

学院现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榆林市环境感知与信息处理实验室、榆林市大数据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榆林市智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榆林市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榆林市5G与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榆林市健康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科研平台及1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800平方米,实验设备1621台(套),总价值2600多万。

学院有两个教学团队,大数据智慧(信息融合、数据中台、知识图谱、大模型与AI原生、智能感知、复杂系统建模)和计算智能(神经网络、机器视觉、协同控制、深度学习)两个科研团队,一个人工智能产业学院。

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围绕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要求,聚焦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大数据智慧等细分方向,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智慧矿山、智慧农业、智慧水利、陕北民歌、秧歌、红色文化数智计算等地方特色产业智能化升级需求,着力建设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省内乃至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秉承“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定走产教融合、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的新工科建设之路,建设多主体共建共治的多功能新型育人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与行业、区域龙头企业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1+N+M(1家牵头企业+N家合作企业+M个专业)型现代产业学院。

近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级项目25项,厅级项目58项,企业横向项目121项,累计到账经费5200多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21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623篇,其中,SCI/EI/SSCI论文212篇,出版专著16部,教材22部。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省厅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3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一般项目5项。

part 2

专业介绍

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的设计与制造和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表示、存储、处理、控制等的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开发,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实践能力强。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室建设和参与实际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毕业生可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据库管理等多个领域就业,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专业设置包括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多个方向,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产教融合,通过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能。

主要课程: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应用技术、操作系统、离散数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智能计算、嵌入式系统原理、软件工程、Java Web开发基础、移动互联开发技术等。

就业去向:

该专业短期内社会需求仍然很大,就业市场前景广阔,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工作。

02

物联网工程(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物联网专业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学科,物联网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专业主要面向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等领域,研究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普适计算、云计算、泛在网络系统融合应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电子技术、传感与射频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应用系统设计方法,能从事物联网感知与控制、有线/无线网络与传输、软件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本专业综合性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突出工程化系统工程能力,并具有理论基础与系统集成实践的特征。专业依托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方式,以物联网工程应用为切入点,采取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及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物联网工程导论、C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RFID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原理、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JAVA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Web技术、Android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就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电力、能源、交通、运输、医疗、贸易、物流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部门,可从事物联网系统开发、物联网硬件开发、物联网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系统测试、算法工程、网络工程、工业设计等工作。

03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是新兴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是面向大数据时代巨大人才需求的新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专业主要面向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领域,研究大数据技术、数据管理与挖掘、算法工程、大数据平台应用开发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立足榆林、面向行业、着眼国际,具备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良好的动手能力,掌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完整理论知识体系、具备全面应用分析技能,能在相应的领域从事各行业大数据分析、处理、服务、开发和利用工作,能够从事数据有关教学、科研、开发和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特色:

1、本专业以能力本位、市场需求、职业适应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采取“理论平台+实践训练+竞赛强化+基地实习”的教学模式。2、依托校企合作,在实践课程中引入企业职业认证课程内容。

主要课程:

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Python编程、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大数据平台及编程实践、计算机网络等。

就业去向:

就业去向会集中在金融、互联网、医疗、教育、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比如BAT、美团、饿了么、今日头条、金融咨询、快销企业等等都需要这个专业的人才。该专业主要有三类人才需求:大数据系统研发类人才、大数据应用开发类人才、以及大数据分析类人才。

04

人工智能(本科四年)工学学士学位

学科介绍: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科学,是数学、系统学、控制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培养目标:

人工智能专业致力于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及榆林市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信息科学、数理统计基础、计算机系统知识及扎实的编程基础,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原理和思维,能够熟练运用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模型、工具、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智能系统集成、智能软件设计与开发、智能应用系统的管理与运维及智能无人系统应用与开发。

专业特色:

本本专业依托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及华为ICT学院,利用我院在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处理及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师资力量,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榆林市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的交叉与融合,为本科生构筑扎实的人工智能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建模与算法分析设计能力、解决能源化工、新材料和现代农业等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化科学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进行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等复杂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机器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机器学习工具与平台、数据结构与算法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无人机遥感影像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应用、语音识别与深度学习、商业智能与数据挖掘、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智能感知与检测及无人机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去向: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各行业长期具有旺盛的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国家大力支持的人才紧缺性新兴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人工智能算法设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就职单位涵盖各行各业,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高新信息技术企业、银行与金融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并可继续攻读智能科学及相关和交叉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part 3

学生发展

信息工程学院联合“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协同创新,构建“校-行-企”协同育人“智”机制,提出“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工作第一线”的育人新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依托,与数十家国内IT类企业、教育集团展开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联动基地,采取课程置换、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学院依托数十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两个校内实践教育中心,一个师生联合研发院,打造省级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真实业务情境,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联合开设课程,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办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院积极推动师生外出交流与深造,每年有超过10%的学生考入省内外一流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为帮助学生实现科技创新和创业梦想,学院设立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并与企业联合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同时开设学科竞赛以及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学科竞赛。

信息工程学院正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西部IT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扎根榆林、服务陕西、面向陕甘宁蒙晋,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全校前列,入职月薪5000-10000元。

近三年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