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专业 - 新能源学院

为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强化和拓展新能源学科领域,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2023年6月,榆林学院成立新能源学院。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储能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296人。

学院现有省级“四主体一联合”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榆林市重点实验室4个,以及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8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300套,总价值1000余万。近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2部,获得榆林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2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教授10人,博士16人,省级人才计划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人,榆溪学者“杰出青年人才”2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

针对新时代国家能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学院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解决当今面临的材料、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重要使命,以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科技创新为牵引,探索人才链、创新链、学科链、产业链“四链融合”的高校新能源工科建设新模式,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于服务西部新能源产业发展,面向能源领域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能源动力、电气类基础课程为平台,以工程应用为目标,以新能源利用为方向,结合我校办学特色,突出太阳能光、热、光化学利用,风能利用等方向相关理论和方法,学习新能源发电、控制、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太阳能、风能利用行业,进行相关装备的开发、设计、制造、系统运行监控、维护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总人数的85%,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资源保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市级项目多项,累计科研经费3百多万元。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授权专利30多件。

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实验室及3D打印实验室。目前,有榆林市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榆林市太阳能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自建83.5KW光伏并网发电站1个,与榆能集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榆林市江山永宸光伏有限公司、神木仁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完善的具有驻点实习条件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生在江山永宸光伏发电厂见习

校外实训基地生产实习

校内实验

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实验室

人才培养:

学科竞赛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本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学科竞赛,专业学生先后参加全国高等数学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CATIC制图大赛等多项学科竞赛,荣获各级各类奖项20多项。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平均上线率为26%。

毕业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主要在风能、太阳能、电力等与新能源相关领域内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近三年,新能源专业本科生一次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签约至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神华集团、隆基乐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核集团、中石油、延长石油、汉能集团、比亚迪等大型企业。部分学生通过国家研究生考试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继续深造。研究生平均录取率20%以上,为陕西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储能技术和产业覆盖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居民侧以及社会化功能性设施等方面,是能源革命的重点方向,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是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结合当前我国对储能领域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依托新能源学院,通过能源动力、机械、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具备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能力的储能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

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专业聘请本领域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近三年,专业教师获批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青年科技新星1名、市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项目多项。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依托实力雄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储能材料、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电化学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紧密的行业发展前沿实验实训条件。

核心课程:

储能原理与技术、电化学工程、储能与综合能源系统、储氢技术及应用、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设计等。

材料性能实验室

分析表征实验室

锂电池实验室

太阳能电池实验室

人才培养:

本专业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理解社会、认识世界、训练多种思维方式提供宽广的教育平台,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新生团日活动 考研学生慰问活动

就业方向:

国家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明确提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储能专业技术人才。储能相关产业迅猛发展,人才需求迫切,尤其是高端技术研发、技术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可在能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动力、汽车、环境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相关学科高层次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专业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立足榆林,主要服务于陕、甘、宁、蒙、晋地区,依据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研发与设计、成型加工与性能调控、分析检测与质量控制等能力,并能胜任材料领域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自2016年进行本科招生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在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材料三个主要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的办学特色。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项目4项,教育厅和市科技局项目十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授权国家专利5件。

教学条件: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其中11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比84.62%),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本专业目前拥有6个教学实验室(金相实验室、材料性能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制备实验室和功能材料制备实验室),可以开展材料成型与制备、性能测试、热处理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一百余万。陕西西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榆林分公司、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神木市东风金属镁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与西安理工大学建立实验教学联合培养模式,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建立“西安交通大学—榆林学院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实现上“二本院校”,享受“一本资源”。

热处理实验室

材料成型实验室

材料性能实验室(一)

材料性能实验室(二)

材料性能实验室(三)

金相制样实验室

学生在西京电子实习

学生在陕西有色实习

学生在校外联合培养

人才培养:

本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各种竞赛和建模,努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建立了“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近三届陕西省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一等奖5项目、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目,其中2021年获团体优胜奖;近三届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

陕西省金相大赛现场

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现场

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部分获奖证书

毕业去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相关交叉学科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管理等工作,历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生也可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2020年首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高达38.5%,2024年录取率37.93%,为中国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兰州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输送多名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