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榆林学院作为区域内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加以推动,坚定实施“四个第一”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外引内培、竞争成长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27人,其中专任教师92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180人,其中包括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18人,副高级职称46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陕西省“最美教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人才8人,陕西省引进计划人才2人,三秦人才4人,陕西省杰出青年4人,陕西省教学名师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1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0余人。
一、坚持人才强校第一战略
学校将“人才强校”确立为第一战略,聚焦高端引才与内部优化,双轮驱动提升师资水平。通过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一系列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显著提升。
一是重金引才,灵活聚智。省市企共同签约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2024年起榆林市每年预算内划拨1亿元支持学校内涵建设。2021年以来,每年斥资6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四年共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原则,“柔性”引人才。聘请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级青年人才常春然、王进仕担任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和能源工程学院院长。聘请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尚飞林担任榆林学院陕北民歌学院院长。聘请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苗丰担任榆林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聘请榆林市16名劳模工匠担任榆林学院“校外辅导员”。柔性引进学科专家12人,执行院长3人,累计引进外籍教师16名。
二是内部挖潜,优化结构。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通过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等措施,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施“青年教师培优工程”,提升教师学历层次,鼓励学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教育部确定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大对口支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有7名教师考取三所名校的博士。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持续上升,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更加合理。博士占比37.46%,学校实施“榆溪学者”人才计划,选聘“榆溪学者”25名,为青年人才搭建更多干事创业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更快成长成才。
三是校招共用,双向赋能。用好校招共用政策,开辟人才引培新赛道,我校2名教师入选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用才专项。积极鼓励博士到企业和政府挂职锻炼,发挥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围绕榆林10条产业链,形成学校招才、政企用才、合作多赢的引人新模式,为我校打造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利用学校对外联合办学平台,通过项目合作、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我校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二、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师资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激励办法,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创造力。
一是坚持深化教学改革,在教书育人中提高能力。学校注重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通过组织教学竞赛、开展教学观摩、加强教学督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入选省级一流课程1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陕西特色线上课程2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1项、新农科项目1项,省级新文科项目2项、新工科项目2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4项。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1名教师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标兵,3名教师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能手”称号。
二是坚持强化平台和团队建设,在科学研究中提高能力。鼓励教师主动在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部署中去寻找课题,近年来,学校科研立项经费累计突破5亿,获批国家级项目7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59项,其中国家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获批省级科研平台24个,市级科研平台23个,实现了项目成果获批数量倍增、质量飞跃。
三是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学校全方位服务榆林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上狠下功夫。与榆林市政府、中国工程院冯起院士团队共建“院士工作室”,参与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主动服务地方需求。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与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围绕榆林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关键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学校坚持德能并重,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通过组织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制度体系,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党建带动,思政铸魂。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充分发挥领导和把关作用,坚持正确方向引领。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将校领导组织关系全部转入所联系二级学院教师党支部,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引导教育教师党员追求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骨干带动,对标看齐。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充分发挥教学科研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在行动上和先进典型对标看齐。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赵慧、陕西省最美教师贺智利、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屈雷等一批先进典型,全校教师形成了从“学典型”到“做典型”的行动自觉,掀起了比学赶帮超、争做“四有”好老师的浓厚氛围,38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被评选列入“四有好老师”榜单,为全校教师树立身边模范。
三是构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出台了《新时代榆林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选树师德标兵,引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恪守职业道德,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深化改革创新第一动力
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榆林学院坚持将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动力。学校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一是推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以职称改革为牵引,把高质量发展要素体现在职称评审中。坚持实干实绩鲜明导向,突出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评价,鼓励标志性成果产出,着力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引导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搞真学问真搞学问。
二是推动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聘任办法,加强教师分类考核管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让每一位教师有定位有奔头有目标有成效,让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三是推动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坚持以业绩为王,构建了在竞争中成长的追赶超越新机制,强化目标任务管理,通过绩效改革,优劳优酬,突出工作业绩、个人贡献,形成良性竞争机制,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强教学、重科研、争项目,让苦干、实干、能干的教师名利双收,让广大教师有尊严、更体面地生活。
“四个第一”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不仅标志着榆林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更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榆林学院将继续秉持“人才强校”第一战略,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同时,学校也将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