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我校在逸夫楼B402会议室隆重召开2025年度国家级项目申报经验交流会,旨在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分享国家级项目申报经验。会议特邀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冯治东、生命科学学院严加坤、能源工程学院任立庆、管理学院朱海艳、新能源学院李全全、艺术学院朱珠、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小红和王小康等8位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中屡获佳绩的各领域专家作专题报告,近三年新进博士与教师代表60余人参加。
会上,科研处负责人简要介绍了与会专家的学术背景和科研成就,特别说明部分专家曾多次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重量级科研项目。并强调,国家级项目的申报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是高校教师自身科研成就的重要体现。希望全体教职工能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汲取经验,珍惜机会,认真准备,积极申报。
会上,8位专家结合自身国家级项目申报经验、申报历程、申报书撰写技巧等进行了分享与探讨,详细剖析了申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申报经验参考和借鉴。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此次交流会收获颇丰,对未来申报国家级项目充满信心。
艺术学院王蓓蓓:此次会议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应潜心学术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突破口,找到核心科学问题的切入点与新颖的选题角度,精准掌握申报技巧,敢于坐“冷板凳”,对学科要“深研究”,要有拿得出的“亮眼”成果,力争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取得更大成绩。
外国语学院徐庆宏:此次会议让我对项目申报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作为文科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坚持积极申报的同时,应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代变化,将其融入项目主题,确保研究的时代性、新颖性与现实价值。同时,我会将此次交流的收获与其他教师分享,鼓励和引导更多教师与成功申报的优秀教师交流学习,争取来年实现国家级项目申报的新突破。
化学与化工学院宋丹:参加此次交流会,我收获颇丰,各位专家从申报经验、申报历程、申报书撰写技巧等方面毫无保留地分享,为与会人员提供了详尽的“申报指南”,既拓宽了科研视野,又丰富了实用的申报技巧。未来,我将查漏补缺,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准备,积极投身科研申报工作,力求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新突破。
管理学院杨文婕:参加此次交流会,我深受触动。会上,各位专家从科研项目选题、凝练科学问题、申报书撰写、团队协作分工等倾囊相授,使我们深刻领悟到申报选题要紧跟国家重大需求与时代步伐,挖掘跨学科问题及背后原理。申报书撰写既要精准把握科学问题,又要有创新点。科研团队应聚焦优势互补,精诚合作。未来,我将继续脚踏实地,不畏挫折,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科研申报工作。
能源工程学院吕楠:会上,各位专家以其丰富的经验与独到的见解,详细介绍了项目申报的流程、评审标准以及关键技巧,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让我们学到了如何在申报书中清晰、准确地阐述研究思路、目标和预期成果,这对提高申报成功率至关重要。未来,我们将汲取前人经验,发挥个人优势,加强团队建设,力争在科研项目申报上取得新的成绩。
生命科学学院梁飞鸿: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深知科研之路漫长而艰辛,通过专家们的详细讲解,对我启发极大,不仅拓宽了科研视野,更增强了科研信心和动力。我们要发扬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认真准备,积极申报,坚持不懈,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为学校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外国语学院高燕鹏: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很幸运周末能参加这样的交流会。对此,我深受启发,让我深刻明白了展示项目创新点和实践价值的技巧性、构建合理的研究框架的必要性、精准定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未来,我要带着科研前辈对科研的坚持与热情,汲取宝贵经验,创新科研申报,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