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和5日在京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全国两会的时代聚光灯下,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提出,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推进。这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如一盏明灯,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校师生密切关注两会动态,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内容让他们深受鼓舞,也引发了热烈讨论。

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卜耀军
作为榆林学院教务处处长,我深刻感受到全国两会为高等教育锚定的新坐标。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为我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动力。结合两会精神,我们将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构建“学科+专业+产业”协同育人模式,例如在现代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打造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和“人工智能+专业”教学创新,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精准化、个性化教学。未来,我们将以“干字当头”的实干精神,将两会擘画的蓝图转化为榆林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科研处处长吴喜军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介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榆林学院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秉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使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榆林地区产业链和新兴战略产业布局,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后,榆林学院将持续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系改革,以榆林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三项改革”,促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服务地方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贡献榆林学院智慧和力量。
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峰
作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青年教师,我致力于构建AI赋能教育的创新生态。在课程建设上,将打造“基础核心+学科交叉”双轨体系,通过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夯实算法基础,打造“榆苑小i”应用大模型,围绕三大学科群,开发“三文”、“三黄”、“三化” 领域大模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三大学科群”的引领作用,确保教学内容与多模态、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同步。教学实践中推行跨学科PBL项目,组建“AI+专业”双导师团队,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为依托,AI+领域分析等实战训练,促进理论向应用转化。价值观塑造方面,开设AI伦理研讨课,引导学生建立技术向善的使命意识。依托我校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人工智能+X”计划,结合我校特色打造智慧农业、智能化工等差异化方向,逐步形成可推广的AI通识教育模式,通过教学共同体建设与秦创原协同孵化创新项目,培养兼具AI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贡献青年力量。
全国优秀教师赵慧
今年全国两会,正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与时偕行、历久弥新,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是全国人民翘首以盼的大事,也是全体人民当家作主最为生动的实践。《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委员通道”亮点频频,具身智能、6G、独角兽企业、零基预算改革……新鲜出炉的热词新词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活泼泼展现着神州大地创新创造的生机与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每年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两会专题,深刻感受到青年学生对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决心。两会里看民生,看民主,归根到底看的是民心。今天,在全球环境愈加复杂多变、风云不断的历史时刻,全国两会愈加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和实践力量。
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陕西省三秦英才李保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深化教育科技人才改革”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科研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国家能源战略核心区高校青年博士教师,我们将以服务国家能源革命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能源之都”转型发展,从教育科技筑基、引才育智赋能、生态经济共融三个方面组建陕北能源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靶向培育“技术攻关+产业适配”双能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质量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人事处副处长王艳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内容振奋人心。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将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推进,为高校教师的工作指明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教师工作部将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全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学科布局以及博士点培育目标,着力推动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建立人员交叉互聘机制。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畅通教师常态化进入企业实践的渠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数字技术应用培训,内容涵盖AI+教育、数据驱动教学、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等前沿内容。全力以赴助力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陕北民歌学院副院长王蓓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这让我倍感振奋,“教育强国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作为陕北民歌学院副院长,我们将更多致力于民歌演唱、创作、传承和研究,致力于民歌采风、发掘与记录,以及多声部民歌演唱的专业化研究和人才培养;此外,加强民歌与红色文化、思想教育相融合,推动民歌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文化的传承;特别是在声乐教育中更多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长效化、制度化,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培养更多优秀时代新人,为实现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范欣嵘
作为一名体育学研究生,亲身感受到两会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正转化为身边的点滴改变。校园里的体育课不再是“走过场”,同学们在乐跑中强身健体,感受乐跑的快乐,在篮球场、羽毛球场上青春与汗水交织成蓬勃向上的风景线。跟随导师调研时,亲眼见证乡村体育的崛起,乡镇小学建起崭新的塑胶跑道,孩子们追逐足球的笑脸让我读懂“全民健身”的温度。两会报告中“体育强国”的蓝图,不仅是政策文本,更是我论文里的案例、调研中的见闻、实验中的灵感。当体育与教育、科技、民生如此紧密相连,我更深信:在奔跑中强健的民族,终将在时代的赛道上领跑。
学生会执行主席宫俊浩
2025年全国两会如期召开,我深刻感受到今年全国两会传递的奋进力量与青年使命。两会报告中“强化就业优先”“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等部署,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方向。作为榆林学院的奋斗青年,我们既要努力向上“生长”,登高以观天地,凭真知识、真才干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又要努力向下“扎根”,厚植文化沃土,涵养家国情怀。新征程已启,榆林学院学子们必将以两会精神为帆,以“五乐育人”为桨,努力成长为“身怀一技、胸怀天下”的奋斗青年。在青春的航程中劈波斩浪、赓续荣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绚烂篇章!
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执行主席高乐
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在观看全国两会关于志愿服务的讨论,我深受触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这与志愿服务“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初心高度契合,从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到加强应急救援志愿服务力量,桩桩件件,皆是为了让志愿服务更好地发挥作用。新征程上,榆林学院青年志愿者将以两会精神为航标,不断完善榆林学院青年志愿服务体系,以“微光成炬”的信念深耕基层,点点星光汇聚大爱,用青春脚步丈量时代责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志愿力量!
展望未来,榆林学院将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全体师生将携手共进,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