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学校新闻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的“智变・创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发展研修班在榆林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3-31点击:

3月29日,在万物复苏的阳春时节,榆林学院迎来了一场聚焦AI赋能教学变革的盛会—“智变・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发展研修班正式开班。此次研修班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与榆林学院联合主办,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14所高校,学校的各级管理干部现场参加,所有教师线上观看,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监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书记孙维杰,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好汉,安徽工业大学原校长魏先文,甘肃医学院党委书记汪永锋,运城学院校长岳澎,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榆林学院校长康伟主持,孙维杰和张新柱分别致辞。

张新柱代表榆林学院全体师生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用“百年学府基因好,政府支持养分足,追赶超越势头劲”三句话介绍了榆林学院的深厚红色历史底蕴和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果。他指出,榆林学院是一所红色基因厚重的百年学府,学校始终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办学定位,积极推进校地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在科研获奖、科研经费、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空间拓展、招生位次提升、五乐育人成效以及对标更名大学指标等方面成绩斐然。学校全体师生以“奋斗”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继续守正创新,努力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榆林市委市政府满意的、全校师生满意的“三满意大学”。

张新柱强调,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意义重大,是高校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对于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此次培训恰逢其时。同时,他对参与研修的老师们提出三点期望,鼓励大家深化认知、夯实技能、突破边界,成为教育变革的先行者、技术赋能的实践者和融合创新的开拓者。

孙维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格局,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知识传授方式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管理到科研创新,人工智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他强调,高校应主动拥抱变革,构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推动人才培养从“知识容器”向“智能协同”转型,实现教育生态和治理模式的深度重构。

围绕“智变·创新”主题,孙维杰提出四点重要建议:

一是把握智变趋势,重塑教育新范式。他指出,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高校需以系统观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在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深层次创新,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高等教育新生态。二是激活创新动能,重构育人新模式。高校应充分发挥AI技术的“智能倍增器”作用,打造“AI+专业”群和“人工智能+X”课程群,将数字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强化数字素养,加强师资建设。他指出,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软实力,高校需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推动教师从传统知识输出者转型为高阶思维培养者。四是坚守伦理底线,护航智能应用。AI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高校需增强批判性认知,遵守相关法规与伦理规范,确保数据隐私和知识产权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

本次研修班为期2天,内容丰富,涵盖多个关键主题。安徽工业大学原校长魏先文以“面向教育强国的地方高校战略规划与实施”为题开讲,结合自身丰富经验,为地方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专业见解;北京大学数智教育办公室主任冯菲,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创新及案例分享”进行深入讲解,涵盖数智时代高校教学发展趋势、AI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方法等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为参会者带来了诸多启发;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吴硕则围绕“数字化赋能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展开分享,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方法;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朱永海主持的人工智能助力智慧课程建设工作坊,聚焦生成模型与推理模型融合、智慧课程建设等前沿内容,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参会教师提升人工智能助力教学的实操能力。

此次研修班不仅让教师们接触到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技术,还促进了联盟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榆林学院将努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积累宝贵经验,助力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