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学科交叉创新,主动对接陕甘宁蒙晋交界区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4月18日,榆林学院在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召开微专业建设工作会,全面部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党委副书记闫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及专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商微专业建设发展路径。

会上,教务处负责人详细解读《榆林学院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讨论稿)》,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维度明确建设要求,并就2025年微专业申报工作进行专项部署,为后续建设提供清晰指引。会议特别邀请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徐敏教授作了《微专业建设与管理》专题报告。徐敏教授结合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从跨学科课程设计、产教协同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入剖析建设要点,为参会人员带来创新性思路。
闫龙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微专业建设是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需紧扣三大核心任务:一是坚持产业导向与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专业壁垒,以地方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课程模块化、实践场景化”的培养体系,强化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精准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二是推进特色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并重。各学院需立足学科优势凝练专业特色,通过组建跨学院教学团队、深化校政企合作等方式整合优质资源,同时严格落实教学质量监控,打造“小而精、专而特”的精品微专业;三是强化数智赋能与机制创新。探索弹性学分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慕课、虚拟仿真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课程含金量,完善微专业证书认证体系与激励机制,形成“政策支持、教师参与、学生受益”的协同育人格局。
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榆林学院在构建“需求导向、跨界融合、数智驱动”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出关键一步。学校将以微专业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产业需求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