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榆林学院联合主办,榆林学院文学院承办,榆林学院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陕北文化旅游研究院、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办的“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学院举行。榆林学院校长康伟致辞;榆林市文旅局副局长刘丽讲话。陕西省档案局原局长、陕北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王建领,榆林市文旅局党组成员、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林茂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林继富,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君轶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近40位专家学者、非遗项目传承人、榆林学院部分师生出席。

康伟代表学校向莅临研讨会的各界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欢迎。他指出,榆林学院传承自绥德师范,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办学历史悠久,被誉为“革命英才的摇篮”。学校立足陕北丰富的资源,聚焦“三文”(学校的红色文化、陕西的历史文化、陕西的革命文化)“三黄”、“三化”,融合特色非遗研究基地平台,形成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非遗保护矩阵。当前,学校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榆林时提出"非遗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指示为指引,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技术+现代传播”创新路径。此次研讨会作为深化校地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将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联合政产学研力量,聚焦数智赋能非遗活化、产业融合发展、国际传播等议题,为榆林打造国家级非遗典范城市,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文旅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可推广的“榆林方案”。
主旨报告环节,林茂绿主任从非遗与旅游融合维度,剖析了主题选择、空间赋能、文创开发等实践路径;林继富教授以榆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样本,系统阐释了保护修复、品牌打造、交流合作、创新转化等系统性保护成果;王建领传承人立足文明演进视角,提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辩证关系及传承管理路径;李君轶教授聚焦数智化赋能,针对数据壁垒、场景营造、沉浸体验等痛点,提出政府-企业-用户协同共创的解决路径。四位学者分别从生态保护、产业融合、文明解码、数字转型四个维度,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立体化理论框架,为榆林打造国家级非遗之城提供多元学术支撑。

学术交流研讨环节围绕非遗与文旅融合的多维路径、文化记忆传承、空间感知构建、数字化创新应用、地方实践探索、旅游开发策略、文旅战略赋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及旅游伦理风险等核心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青海民族大学高莉教授等专家学者及榆林学院教师代表参与了主题发言。
大会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博导高小康教授作学术总结。他指出此次研讨会为非遗文旅融合研究搭平台,非遗保护正经历从"遇冷"到"热化"的范式跃迁,希望学界深入研究,未来有更多人投身保护,形成协同创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