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伊始,榆林学院迎来了暑期第一场学术活动,拉开了“有暑期没暑假”,热火朝天“跑三”的序幕。由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办,榆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蚕学会承办,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协办的中国蚕学会2025年桑树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4家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代表,约140余人参加。大会以“科技赋能桑树产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桑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品种改良、桑树栽培技术、桑树病虫防控、桑树资源利用、桑树在沙漠治理及盐碱地综合治理应用、桑树全产业链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等议题展开研讨,助力陕北桑树产业生态化高质量发展。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钱永华主持开幕式,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出席并致辞。

康伟在致辞详细介绍了榆林学院学科建设和办学情况,表示学校支持榆林桑树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培养乡村振兴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主席朱保成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线上祝贺会议召开。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肖更生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落实国家‘种业振兴’和‘大食物观’的关键实践。”
开幕式上,榆林学院与榆林合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通过视频报告“双碳目标下寒旱区增汇减排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提出“桑树媒介论”,为寒旱区碳汇增容与生态保护提供新思路。中国农业科学院戴小枫研究员则聚焦“农食医药融合发展”做了“农食医药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与趋势”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钱永华教授作“重新定义蚕桑产业”报告,榆林学院史建国教授作“生态桑绿色生产和高值化开发利用”的报告。主旨报告一脉相承,紧扣主题,为陕北生态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会议期间,23场学术报告聚焦基因育种与种质资源、生态修复应用、高值化利用三大领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苏超研究员,西南大学赵爱春教授,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张洁花团队,江苏科技大学盛晟教授,山东农业大学张升祥教授等分别作报告。与会代表考察了位于榆林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的榆林学院桑树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和榆阳古塔杭庄千亩果桑示范基地,与会专家代表纷纷赞叹,并给予高度认可,认为陕北发展桑产业大有可为。

近年来,榆林学院以科技赋能助力榆林地区桑产业升级,利用采煤沉陷地、沙地、盐碱撂荒地等边际土地开发利用高效种桑,以饲用为主体,并过腹还田达到肥料用,以及药用、食用、基质用和碳汇用的“一体两翼分级多元产品高值利用”路径,逐步探索出了桑树生态产业化,开发利用多元化,创制产品高值化的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把沙海变“桑田”、桑叶变“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