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上午,党委书记张新柱深入榆林林业科创基地桑树试验示范基地,看望慰问我校现代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师生。共青团榆林市委相关负责人,我校党政办、学工部、团委、现代农学院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慰问调研。


在郁郁葱葱的桑树试验田里,张新柱与师生们亲切交谈。团队指导教师史建国教授详细介绍了基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聚焦榆林生态建设、引育桑种的工作进展情况。张新柱强调,桑种选育推广要紧密围绕我校学科建设方向,聚焦榆林生态修复“生命线”,致力于打造守护榆林生态的“桑长城”,并推动桑产业成为助力榆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慰问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小马扎”座谈会在桑田旁热烈展开。张新柱与师生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实践队员们结合专业背景,畅谈深入基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指导教师史建国、杨焱勋汇报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情况。听取大家发言后,张新柱高度肯定了本次跨学科、跨院系组队的实践形式,并对全体实践师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
一要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心感悟“梁家河大学问”。大家要真正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将实践足迹深深印刻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与火热的生产一线。这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行走,更是认知国情民情的必修课。要带着思考去研读“国情之书”、带着敬意去品读“基层之书”、带着感情去体悟“群众之书”。要深刻领悟“梁家河大学问”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向总书记学习: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初心,先后8次申请入团、10次申请入党,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真挚为民的情怀,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务实担当的品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基层复杂环境,处变不惊、知难而进,彰显了共产党人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带头实干的作风,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总是走在前、干在先,苦活重活抢着干,干一件成一件;勤学善思的品质,劳动间隙坚持读书,“砖头厚的书”在煤油灯下夜读,广泛涉猎中外经典,奠定理论根基。唯有如此,才能在躬身实践中洞察社会肌理,在融入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练就过硬本领、增长真才实学。
二要用情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用苦锤炼担当道义的铁肩膀。行进中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思政课堂。青年人要勇于“自找苦吃”,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砺心志、砥砺品格。要以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带着深厚感情去观察、去思考、去参与,用心用情把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上深、上实、上出效果。要在实践中深刻回应“中国之问”,聚焦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思考“世界之问”,胸怀天下格局;真切体察“人民之问”,解决急难愁盼;敏锐把握“时代之问”,勇立创新潮头。通过艰苦环境的淬炼和复杂问题的挑战,不断锻造能扛起民族复兴千钧重担的“铁肩膀”,涵养“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道义。
三要用爱践行“五乐育人”工程,用功锻造胸怀天下身怀良技心怀情趣的真本领。要将我校特色的“五乐育人”工程(乐讲铸魂、乐读启智、乐跑强体、乐唱育美、乐劳塑品)有机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全链条、各环节,引导学生把奋斗精神体现在践行“五乐育人”的每一项行动中。在实践中,既要胸怀“国之大者”,树立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锤炼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志趣,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实践这个大熔炉,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为既有坚定理想信念、又有扎实能力本领,既敢于担当作为、又富有生活情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栋梁之才。

张新柱强调,校团委和各二级学院要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专题研究,创新实践形式,实现“三下乡”社会实践高质量、全覆盖的目标。要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紧扣时代主题与地方需求,聚焦成果凝练与转化应用,汇聚各方育人合力,着力构建机制更优、体系更全、成效更实、品牌更亮的实践育人新格局,奋力书写新时代榆林学院实践育人工作的精彩华章。

座谈会后,张新柱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赠送给每一位实践队员,勉励大家牢记领袖嘱托,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