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学校新闻 - 正文

【有暑期没暑假】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青衿”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收官——以实干扎根乡土,用青春赋能振兴

发布时间: 2025-08-10点击:

近日,榆林学院研究生院“青衿扎土润乡野,赋能振兴共芳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在鱼河峁镇圆满结束为期16天的实践活动。团队以“扎根大地做实事,青春聚力助振兴”为导向,聚焦支教助学、红色走访、文化赋能、助农惠民等领域,用脚步丈量乡土肌理,以行动践行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的青春力量。

特色支教筑梦乡土八门学科点亮课堂。针对鱼河峁镇乡村教育需求,实践团量身打造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化学实验、生物、美术、物理的8门特色课程,为20余名中小学生带来16天的“定制课堂”。志愿者们将课本知识与乡土实践深度融合:音乐课教唱《南泥湾》,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浸润童心;化学实验课上,趣味小实验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探索欲;数学课结合田间作物计数讲解应用知识,让抽象概念变得可知可感;剪纸课上,孩子们在折纸、剪裁中触摸传统文化温度;“朗诵课老师讲《虞美人》里的故事,太有趣了!”一名学生的话语道出课堂活力。15天累计授课超100小时,不仅填补了乡村暑期教育空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求知与向上的种子。


走访调研溯本寻心,红色故事照见成长。为触摸乡村发展脉络,团队开展多层次走访,让青春对话岁月。拜访村里的老会计席自华时,泛黄的账本里藏着集体经济变迁密码。从义务帮忙记账到每月仅能维持家用的微薄收入,他白天在田间耕作,夜晚就着煤油灯整理单据,将青春与汗水融入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细节。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乡村筑牢治理根基。真正的振兴,往往藏在这些默默耕耘的身影里,藏在泛黄账本的字里行间。

更令人动容的是与两位老党员的深谈:82岁老党员谢春生,他的人生轨迹里,藏着时代的辙痕,更刻着一名共产党员从未褪色的初心。抚摸着泛黄的纪念册,讲述“零下30度守边疆”的峥嵘岁月,“只要国家需要,咱骨头都能碾碎了拼”,退伍后他把军营里的执着带到了乡野间:春耕前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登记化肥、种子需求;秋收后挨家挨户结算账目。近五十年的坚守,他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把“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写进了每一个脚印里。

73岁的刘占忠,曾是鱼河峁镇的村书记,他抽屉里整齐码着六本“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四本“先进个人”证书,曾五次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鱼河峁镇人民代表大会;他笑着说“当干部就是要脚沾泥,群众才信你”。老党员的荣誉册里,夹着半个世纪的风雨褶皱——那些被老茧摩挲出温度的奖状,那些被岁月浸成琥珀色的誓言,连同一桩桩“不亏待人”的旧事、一场场“咬着牙扛”的硬仗,拼成一部活的“精神家谱”,藏着共产党人的根与魂。所谓初心传承,不过是把他的故事化作脚下的泥,把他的倔强酿成胸中的火,在属于自己的年轮里,继续做个“不亏待人”的人,当个“能扛事”的党员。

墙绘寄情绘振兴,校地文脉融乡土。实践团以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注入新活力。志愿者们拿起画笔,在村里的闲置墙壁上创作了6幅主题墙绘。志愿者以“山水环绕、果蔬飘香”的镇域特色为底色,勾勒“稻浪翻滚、鸭群嬉戏”的乡村振兴图景;同时画面重现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纪念广场的历史风貌,旁题榆林学院“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让“教育兴乡”的理念如春雨般浸润村落肌理,成为镌刻在乡土间的精神印记。

助农调研接地气,专业实践显担当。三次助农调研脚步扎实,专业知识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在红太基地,队员们走进茄子地、西红柿田,精准采摘成熟果实、辨认病株残株,用劳动助农松土除草,让严谨专业融入指尖实践;在稻鸭养殖基地,农学专业学生观察水稻与鸭群共生规律,分析鸭群除草除虫、鸭粪肥田的生态价值;环境专业学生监测水体质量与生物多样性,解码“一田双收”的生态智慧;同时深入农户种植基地,化身“田间助手”,结合专业知识为农户除草、挖土豆,在泥土芬芳中践行青春使命,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非遗直播拓宽销路,老艺新尚碰撞生辉。“家人们看过来!这是鱼河峁镇非遗干炉,外酥里软,百年手艺传承……”镜头前,各位志愿者默契配合,一场“非遗干炉直播”吸引1000人次观看,带动线上订单超50单。直播中,队员们走进加工厂,镜头记录面团揉制、馅料调配、火候控制的全过程,手艺人现场解答保存、食用等问题,让老手艺在云端“破圈”。这场直播不仅拓宽销路,更让榆林特色美食文化被更多人知晓。

慰问寄望励成长,展演欢歌汇成果。活动期间,榆林学院党委副书记闫龙等校领导同鱼河峁镇的领导一行专程前往实践基地慰问志愿者,踩着田埂查看调研成果,围坐倾听实践感悟,寄语学子:“乡村是最好的课堂,要学会弯腰听民意、低头学本领、扎根干实事,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鼓励大家继续以赤诚之心扎根基层,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

为检验支教成果、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践团还举办了一场支教展演,志愿者与学生们同台献艺。陕北秧歌扭出黄土高原的豪迈,舞蹈《最炫民族风》融着青春朝气,朗诵《虞美人》诉尽家国情怀,合唱《南泥湾》唱出奋斗初心。村民们搬来小板凳,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这些娃娃不仅来教书,更把精气神带到了咱村!”

16天的实践,从课堂到田间,从墙绘到直播间,榆林学院研究生院实践团以“实”字为笔,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智慧服务乡村需求,用热情点亮乡村希望。志愿者们表示,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实践锻炼,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未来将继续带着这份收获,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