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学校新闻 - 正文

榆林学院:深耕百年校史赋能大思政​ 着力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发布时间: 2023-10-18点击:

榆林学院从创建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走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老校长李子洲,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追随革命先驱李大钊,学成返乡后投身革命。1924年11月,他在“四师”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了陕北最早的党团组织,点燃了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热血青年。学校被誉为“西北革命策源地”“革命英才的摇篮”。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词“奋斗”。在2023年5月4日百年校庆之际,更是收到了齐心校友题词“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希望榆林学院大力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坚持走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始终与国家繁荣进步同向同行,与陕西改革发展同频共振。

为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贯彻“大思政”理念,遵循“大思政”的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包括红色校史在内的一切育人资源,着力构建新时代“大思政”铸魂育人新格局,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贡献。

一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提高大思政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组织党员教师假期深入红色场馆开展“红色实践研学”,体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组织部分教师前往厦门大学、嘉兴学院等高校开展专题培训,赓续红色血脉、昂扬时代风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举办“重走转战路”全国思政教师联合研修,先后有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北大学等全国4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近千名思政课教师来校交流学习;发展壮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社”,开展“打造理论学习型红色社团,培养读经立德育人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设置“最美榆苑人”荣誉,开展“四有好老师”评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大思政”教师队伍。

二是坚持加强学科建设,实现思政学科质效双提升。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抓思政课责任,党委书记带头讲开学第一课,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听思政课。学校将思政元素、校史校情贯穿开学季、毕业季教育,按照4+2模式布局学科发展,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方向,加强两个特色学科方向建设,即“西北革命策源地”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力争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省级一流学科。《基于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铸魂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荣获2019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读书报国”理念在培养扎根塞北人才中的百年传承与实践》荣获2021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中共中央出版社出版校本思政课教材《曙光就在前方:1947-1948榆林红色记忆》1部,建设线上课程2门成功上线。精心打造《开学第一课》《微主题团课》《“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红色微课》等线上课程。将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建设和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局,全方位立体化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三是坚持深化科学研究,推动思政科研水平上台阶。学校与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双方加强沟通、优势互补,围绕李大钊、李子洲等党史人物以及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等党史历史,积极开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资政专题研究,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2022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5项,厅局级以上社科项目30多项。荣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省级人文社科奖2项,省级思政研究成果奖2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和学术报刊理论版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公开编著出版《中国共产党榆林历史》(二卷本)《榆林统战史话》《榆林宗教志》等著作20多部。先后成功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绥德师范与陕北党组织创建”、“陕北(榆林)红色文化传承与应用”等高端学术会议、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建校100周年学术论坛——“李子洲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实践探索”学术论坛,并形成了一批极具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四是坚持开展五乐育人,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学校坚持思想建党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把思想引领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日常生活,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五乐”育人模式。开展“乐讲”活动,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展演原创红色话剧、舞台剧《李子洲在1929》《播火者》和举办系列主题演讲比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基层党建和学生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在学生宿舍区、校园公共区域开辟300余平方米学习读书场地,持续开展“乐读”系列活动,推出读书沙龙,举办千人诵读经典、世界读书日展演、馆藏校友著作展;开辟世界读书日公益大讲堂等。开展运动打卡,采用定向越野趣味打卡的模式进行跑步锻炼,自主安排时间和场地,参与学生达到99%,月人均打卡次数28次,月人均跑步里程56.34公里,使学生在“乐跑”中科学锻炼、健康向上。探索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校开设了《陕北民歌解析与演唱》《陕北民俗音乐文化》《陕北民歌演唱》和《陕北说书》等特色课程,构建“美育+思政”工作体系,持续深化“乐唱”活动。以《劳动教育》课程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开展劳模讲堂活动,邀请路生梅、石光银等先进模范,让学生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乐劳”活动有声有色。

五是坚持挖掘校史文化,弘扬百年“奋斗”大学精神。学校大力开发和挖掘百年红色校史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寻访校史”“口述校史”等实地考察、口述访谈活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为红色校史育人提供鲜活素材。将校史文化研究纳入学术研究范畴,以正式的科研项目来开展校史文化研究,提高校史编研成果质量。把红色校史和百年党史、学科专业史结合起来,归纳提炼不同历史时期的校史蕴含的红色基因与精神内涵,形成校史教育系列读本。围绕典型事件、杰出人物等编撰出版系列校史文化丛书,丰富校史文化研究成果,为师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研究阐释“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的文化内涵,结合校训优化建筑景观,设计打造以校训为主题的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等,达到一山一石、一雕一刻、一草一木、一步一景都能感受到校训文化的效果,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领会校训所蕴涵的深厚底蕴。建设红色校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打造“奋斗”广场、校友长廊、纪念碑等,对博物馆、校史馆及其史料、文物等资源的呈现形式提档升级,促进“奋斗”大学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同时,以征文、摄影、书法绘画、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结合红色校史主题组织系列文化作品创研,让红色校史文化易传播、不枯燥、接地气。利用网络,开辟校史专栏,为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使学生对红色校史的体验感得以不断增强,将红色校史记忆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