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能源工程学院是榆林学院下辖的二级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安全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八个本科专业,是我校招生时间最早、学科专业最多的二级院系,目前在校学生达1423名。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职称教师42人,博士31人,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近几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级项目24项(其中特色产业链项目4项),市厅级项目89项,横向项目多项,科研经费近4000余万元。教师发表SCI/EI论文54篇,核心论文64篇,授权专利175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获榆林市科技一等奖1项。学院拥有齐全的实验教学设施和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现有省级工程训练中心、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和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院设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可为学生的实验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专业简介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适应国家及地方发展对智能制造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新工科建设专业,秉承“奋斗”学院精神,弘扬“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校训文化,培养具有坚定政治认同、强烈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和坚守文化自信,富有自主学习能力、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以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工业以太网)、人工智能、信息化管理、大数据等智能制造相关基础知识,具有机械科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液气一体化技术等基本技能,能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适应社会进步、国家重大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是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战略新兴专业,致力于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专业坚持以制造为基础,充分发挥“机”(机械设备与工程)“电”(传感、检测、控制、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等)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将其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消耗、敏捷及无污染的智能制造技术。同时,智能制造的应用还需要先进的管理知识,培养掌握企业运营全过程(即: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服务)发展规律的人才,打破学科壁垒,突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来解决企业运营实践的成本、效益、质量问题,将粗放式管理推向精益化、智能化管理。

智能制造知识结构
教学条件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高层次人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7人,5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团队包含知名教师、青年学者、行业专家等,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近两年有多名教师先后赴国内一流高校进修学习,成为教学、科研骨干。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具有在机械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等相关企业、研究所或者工程项目中工作经验,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拥有智能机器人技术实验室1个、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配备先进的6自由度高精度机器人实验实现平台、高性能计算机、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等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实验室总面积约120平方米。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实践平台。拥有榆林市先进材料成型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榆林学院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科研实验室。已建成洛阳一拖、东风商用汽车、神南产业发展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包括机电工程训练、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特种加工技术、控制工程等多个专业能力实践项目。与西安交通大学、东莞理工学院、陕汽集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学术论坛、师生互访等活动,推动学术资源共享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3D打印创新实验室 钻铣复合加工中心


工程测试技术实验室 产品建模仿真机房
学生发展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如高端机床、机器人、能源化工等装备制造及其应用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与智能制造研究与应用相关的机构,从事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