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信息 - 学校新闻 - 正文

榆林学院2024年暑期:“入圈”忙,多领域学术活动助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

发布时间: 2024-08-24点击:

2024年盛夏,榆林学院全校上下沉浸在一片热烈而充实的氛围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会议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各单位积极响应学校暑期工作安排,抢抓机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开启了“有暑期没暑假”的新篇章。

面对酷暑与高温的双重考验,师生们坚守岗位,战高温、斗酷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他们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在各领域“入圈”,通过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活动,为师生们搭建一个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参加多领域学术研讨,不仅积极吸收新知、拓宽视野,更勇于发声、敢于创新,赢得了与会者的广泛赞誉与高度评价,进一步提升了榆林学院的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自7月以来,榆林学院紧锣密鼓筹备并成功举办了近20场大型学术盛会。这些学术盛会涵盖了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生命科学、过程工程、历史文化、生态修复、系统软件、新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一流应用型大学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

7月12日—14日,“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及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办,榆林学院承办。旨在深入探讨一流应用型大学如何有效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共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7月13日,在“一流应用型大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活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长旭、天津大学副校长马新宾、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洪军与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分别签署《双一流大学对口支援榆林学院协议》;东莞理工学院校长马宏伟、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共同签署《产教融合课程及教材联合开发协议》;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好汉、榆林学院校长康伟共同签署《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与榆林学院战略合作协议》。榆林学院党委书记张新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克勤、闽江学院副校长陈兴明、宜宾学院校长杜正聪共同启动“牢记嘱托铸魂育人”应用型高校“大思政”建设联盟并揭牌。会议进行了6场主旨报告,20场主旨发言。28个省(市、自治区)的153家单位,其中高校143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23联盟58所,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12所,榆林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榆林学院全体科处级干部、师生代表,省、市媒体代表600余人参加,大家齐聚榆林,携手共建一流应用型大学,聚力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此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为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切实解决煤化工企业气化渣资源化利用难题。7月22日—24日,第四届煤气化灰渣资源化利用技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200余位业内专家学者、煤化工单位、气化渣等固废利用技术、装备、投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气化渣规模化利用技术推动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共同探讨气化渣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策略、出路及新技术的应用,共同助力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之路。会议由工业固废网、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学院、神木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会议期间,专家们还参观了榆林学院的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和野外基地。

8月1日—4日,“古代文明与丝绸之路——陕北地区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在榆林、延安两地举行。此次学术活动由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甲骨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古代文明与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榆林学院、延安大学主办。旨在聚焦陕北地区,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来自全国的7位学术大咖分别作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游牧文明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殷代丙族在山西的战略作用》《文化的自信和自信的文化:关于陕北文化传播传承的实践与思考》《石峁遗址发现与研究》《清涧寨沟遗址考古收获》《芦山峁遗址考古发现与中国礼制建筑的演变》的主旨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者分别在四个分会场进行了分组讨论和发言。本次研讨会共收集学术论文近50篇,不仅展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8月5日,“CCF系统软件专委走进榆林学院”学术研讨活动在榆林学院逸夫楼一楼会议室召开。活动邀请了近150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并讲座。本次学术活动搭建了一个难得的交流研讨平台,通过各位专家共同探讨计算机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对于榆林学院师生了解学术前沿、营造学术氛围、提升科研视野、启发科研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8月8日,“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第二届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在榆林学院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召开。会议围绕“陕西省陕北矿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评估 ”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会上实验室代表李强教授汇报了实验室建设验收以来工作情况以及实验室评估报告,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工作及报告进行了审核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此次会议各位专家对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反哺教学、学科建设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榆林学院在矿区生态修复领域未来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8月9日—11日,由教育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校“四史”教育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榆林学院承办,榆林市总工会、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及中共榆阳区委宣传部协办的“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生成、历史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榆林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5所高校,覆盖22个省(区、市)的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单位嘉宾等24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全国的10位专家作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西北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研究、红色文化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研究等进行了分论坛研讨。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助力榆林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8月14日,由榆林市科技局、榆林学院冯起院士工作室主办,榆林学院大学科技园、榆林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承办的“榆林微藻固碳和土壤水土改良技术交流会”在榆林学院召开。会议通过专家报告,23家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研讨,就微藻固碳净化废气废水研发应用、微藻活性有机肥研发及盐碱地治理应用前景、微藻固碳典型工程案例及藻光一体化应用前景等课题进行广泛技术交流和实地考察。

8月14日—15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榆林学院承办的“数字时代编辑素养”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评优活动在榆林学院举行。会议进行了第八届高校社科学术期刊评优活动,对来自全国各省及澳门地区的研究会推荐的优秀主编、优秀编辑候选人、优秀论著和“玉笔奖”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评选。《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文史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等刊物负责人,40多位专家参加。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榆林学院学报》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需要的发展聚力赋能。

8月19日—20日,由陕西省国资委与榆林学院携手主办的“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会”在榆林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省的28家国资委驻榆企业精英,共同探索校企融合的新路径、新业态、新生态,擘画未来发展新蓝图。期间,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负责人向参会企业详细介绍了各学院的基本情况,及目前所拥有的技术成果。28家省国资委驻榆企业相关负责人围绕企业发展方向,提出了重点技术需求和人才引进战略,部分企业还详细介绍了已经与榆林学院开展的合作进展情况。此次“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省国资委驻榆企业与榆林学院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更为双方未来的深度合作指明了方向。

8月19日—21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钠离子电池及其材料体系及技术研究、制备工艺、智能化装备水平不断进步,及时了解产业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由榆林学院、中南大学、榆神工业区管理委员会、榆林市科学技术局、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主办的“2024钠电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高峰论坛”举行。大会近20所高校和20家企业同在这个平台,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直接碰撞,肯定会碰撞出钠电研究智慧的火花、钠电技术创新的思维、钠电产业新质生产力;会期3天,近40场大会报告,聚焦钠电领域科技创新相关的最新理论及应用进行研讨,近200人参加。

8月21日—24日,“2024年榆林学院数学及其应用研讨会”召开。会议旨在促进榆林学院数学学科的发展,为推进硕士点建设奠定基础。会议邀请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胜贵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亚平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李平博士、长江大学黄中博士、延安大学陈新庄博士、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杨刚博士、宁夏大学王凤凤博士等,就拉姆齐理论、图上的达成博弈、平面图的图兰数、多智能体通讯系统的设计等国内外前沿数学问题进行了研讨。为榆林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们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多元研究方向与研究思路。

8月23日—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举行。年会以“新质驱动 智创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产业界专家学者共话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榆林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务处、招就处、团委、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部门6位老师参加。会员大会上,榆林学院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审议,正式成为会员单位。中国科学院闻邦椿院士等6位专家作主旨报告,举办了7场平行报告会,涵盖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社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职普融合、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谋划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前瞻路径。

2024年8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新工科教育创新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工科建设优秀成果交流推广会在天津大学举行。榆林学院副校长闫龙、教务处、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新能源学校和建筑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围绕工程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研讨并形成政策建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全国新工科建设专家组组长金东寒教授等7位专家作了主旨报告,以及按照学科类别“智能制造”“交通运输”“化工材料”“电气电子”“建筑建工”“新兴领域”等举办了7场分论坛。推广会上,天津大学等七十余所高校分享了各自的育人理念、实践经验和创新举措,同时总结了全国新工科建设的进展与成效,研究了深化新工科改革的路径与方案,为新工科建设搭建交流平台、分享有益经验、激发创新动力,助力构建高质量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暑期,学校近百名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通过精彩的学术展报,不仅展示了榆林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学术风采,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小红教授在第五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坛上,进行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实践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的主旨发言,深刻剖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及其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赢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常春然教授赴法国参加了四年一届的国际催化大会(The 18th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atalysis),并做了题为《Theoretical Study of Nonoxidative Conversion of Methane: From Single-Atom to Single-Cluster Catalysis》的学术报告,系统汇报了研究团队在甲烷无氧转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我校在天然气转化利用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对国际交流的重视。国际催化大会由国际催化学会主办,是国际催化界的一项盛事,因与奥运会同步,国际学术界誉之为催化领域的“奥运会”。自从195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催化大会以来,60多年来,国际催化大会在催化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力推动了世界催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催化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学术会议。

信息工程学院张峰教授在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研讨会上,就《应用型地方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地方高校的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李海雄教授在省科技厅组织的“三项”改革路演中,展示了《基于多维智能感知和数字孪生的矿区生态智慧修复系统基础和示范》的研究成果,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文学院贺智利教授的《传承非遗文化 赋能高校特色育人》和《增强<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分别聚焦非遗文化传承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姬慧教授的《西北出土墓志语言文字研究价值刍议》则深入挖掘了西北地区出土墓志的语言文字价值,杨程茜副教授还参加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2024年会,并就《革命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传播路径——以西北革命策源地绥德师范学校为例》进行了学术展报,为传承和弘扬革命教育家精神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能源工程学院的王进仕教授和尤继元教授则分别在第九届全国储能工程大会和第六届国际古地理会议上,就储能技术和古地理研究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榆林学院在能源与地质领域的科研实力。

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强教授在大地之声学术论坛上,以《煤基固废生态农业利用与产业开发研究》为题,探讨了煤基固废在生态农业中的创新应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数学与统计学院崔美英教授在2024年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国际会议上,提交了关于《Global Well-Posedness of Coupled Navier-Stokes and Darcy Equations》的研究报告,展示了她在微分方程领域的深厚造诣。新能源学院的毕世青教授在第三届新能源与人工智能青年学者前沿论坛上,分享了《新能源学院发展之路探索与实践—以榆林学院为例》的经验与思考。建筑工程学院的王海任教授在第二十一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上,就《强动荷载下梯度夹芯圆板的动态响应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教育学院的谢伟峰教授和政法学院的常经宇教授也分别在东夷文化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与红山文化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论西周的司裘官职》和《河套地区龙山时代的祭祀类遗存》的学术展报,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

在这个充实而意义非凡的暑期,榆林学院以深耕细作的姿态,在内涵发展与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中成功“入圈”。不仅在学术研究的沃土上收获满满,更在师生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构建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富有成效的活动与举措,全校师生的心被紧紧相连,共同愿景与奋斗热情被充分激发,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新学期,榆林学院将继续秉承初心与使命,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向着建设特色鲜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